
之前提過《超人強戰回歸》電影系列的玩具造型有多失敗,今次繼續介紹此系列的 Action Figure------Metallo。有看過超人漫畫的人都應該知道,Metallo是超人的其中一個知名死敵。機械身軀之中藏著超人最害怕的綠色氪氣石,在黑暗中發出詭異的慘綠光芒,多次受聘於超人的宿敵 Lex Luther,要置第一英雄於死地。本來超人就屬於力量型的英雄,安排 Metallo 這種力量型的歹角與他做對手最適合不過。偏偏《超人回歸》電影不知何故只安排一個智略型的 Lex Luther做超人對手,使得大英雄沒有拳拳肉搏的機會,實在失色不少。最慘的還算是 Mattel,來來去去只生產 Lex Luther一個「西裝友」歹角玩具,可玩性一般,又如何滿足一眾暴力消費者的「對戰意欲」?
於是到生產第二代系列時,Mattel便靈光一閃,把《超人強戰回歸》Xbox電玩中原創的兩名歹角 Metallo和 Mongul實體化,加到系列之中,加上原來的 Lex Luther,終於可以向超人來個以眾凌寡!此可謂一著高招也!不過由於《超人強戰回歸》電影系列的玩具在港銷情麻麻,所以各大商戶在去盡第一代系列貨尾後,便缺乏入購第二代的意欲,所以此款 Metallo理論上只可以從北美方面入貨。不過世事無絕對,週前行油麻地,又竟然被我在格仔舖見睹有此隻 Action Figure 寄售,明碼實價七十大元,就購下放上來作介紹了。

jycollec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年,是美國英雄漫畫電影年。Marvel方面固然百花齊放,DC Comics也不讓他人專美,把經典的超人再度搬上螢幕。電影雖然名為《超人強戰回歸》,但事實上和漫畫中超人與末日狂魔(Doomsday)死戰後「復活」的同名故事沒半點關係,只是超人電影自基斯杜化李系列後已告別大銀幕20餘年,因此才以「回歸」為名。由於故事橋段簡單得令人沒有觀賞意欲,所以自己沒有入場觀看此片,只是買了個電影系列的 Action Figure聊作紀念。
無庸諱言,這套電影系列的超人玩具Mattel造得極醜。數款的超人造型玩法均異常地「益智」,其中又以這款「簡奇勒變裝超人」最為「頂癮」!君且看好好一個超人造型,穿上over size布質衣料後已是一副滑稽相,再加上那膠製厚身四六分假髮四眼龜頭套,實足以令美國第一大英雄顏面掃地。難怪此款造型被不少玩具雜誌推選為年度最「爛」Action Figure之首!不過簡奇勒的扮相奇怪歸奇怪,其未變裝前的超人原造型卻是系列中最正常的一個,所以即使要近五十元一只,我還是要從反斗城買回來留念。

jycollec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rvel Comics 近年奮發圖強,和不少製片商合作開拍了多部漫畫改編電影。由大賣的《蜘蛛俠》(Spiderman)、《變種特攻》(X-Men),到李安的《變形俠醫》(Hulk),再到《幽靈車神》(Ghost Rider) 、《復仇王》(The Punisher)、《夜魔俠》(Daredevil),甚至《幽靈刺客》(Blade)、《黑天使》(Elektra)等無人留意的爛片,雖未至於套套大賣,但總算壯大了聲勢,令漫畫改編電影成為了一股潮流。
2005年,Marvel把Stan Lee 和 Jack Kirby的又一殿堂級漫畫《神奇四俠》(Fantastic Four)搬上螢幕。《神奇四俠》的漫畫於1961年創刊,至今已連載了近五十年。漫畫主角神奇先生(Mr. Fantastic)、隱形女俠(Invisible Woman)、霹靂火(Human Torch)和石頭人(Thing)在故事中組成抗敵小隊和外星侵略者打對臺,是美國經典漫畫之一。今次《神奇四俠》被拍成電影,邀得近年憑《末世黑天使》而聲名躍起的謝茜嘉艾芭(Jessica Alba)來飾演隱形女俠一角,為電影帶來了額外的可觀性,著實令這部陳套的科幻片生色不少。
自己亦很欣賞謝茜嘉艾芭,覺得她深具魅力,因此得知Toy Biz將會為《神奇四俠》電影推出六吋活動人型系列時,也擔心玩具商會否重蹈覆徹,把年青女角的玩具面相造得面目全非,甚至嚇親街坊(如《星戰》系列的莉雅公主......)。不過到後來玩具見街,才發現一切過慮。雖則部份美國權威玩具雜誌仍投訴生產商,把隱形女俠的玩具頭摸造得像「鄰家女孩」,但個人卻覺得玩具面相和謝茜嘉真人已有七成以上相似,起碼叫「順眼肆正」,不會令人「眼冤」就應該收貨。
不過玩具造型造得漂亮,緊接而來的後遺症自然就是被人肆意炒賣。《神奇四俠》電影版玩具於香港見街之日,無論是反斗城、吉之島還是各大玩具店的貨架上通通不見隱形女俠一款的蹤影,造型名副其實「隱形」,無庸多說又是被病態炒家捷足先登。隱形女俠造型的「身價」其後在港被人炒高兩倍,身為生產商的 Toy Biz ,查實亦難辭其責。原來 Toy Biz 不單減少了隱形女俠一款的來貨量,而且為造型推出了兩款別注塗裝:半透明上色(左上圖)及全彩色版本。兩款塗裝加上基本的全身透明不上色版,市面上變相無端多了兩種「特別版」,無形間成全炒家多了一個炒賣口實。
jycollec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臨近歲晚,趁放假到福榮街遊盪,看看會不會有甚麼意外收獲。想不到才逛了兩間鋪頭,就發現了一批被十元賤賣的玩具,當中竟然有古巴著名棒手 Jose Canseco 的 1993年 Starting Lineup 人物造型。Kenner 生產的 Starting Lineup 系列是 Mcfarlane 取得美職四大聯賽人物版權前,唯一正式獲得授權生產的四大聯賽人物造型玩偶,無論是 NBA、MLB、NFL 還是 NHL 的球星玩偶,都有推出 Starting Lineup 系列。雖然礙於當年的生產技術,玩具的可動性不高,像真度又近乎零,但作為那個時代的官方產品,玩具仍有其代表性。
說回 Jose Canseco 本身,這位前MLB的古巴傳奇打擊手可謂名氣十足。他不單是美國聯盟1986年的最佳新秀,而且還是1988年的年度最有價值球員,職業生涯獲獎無數,屬聯盟星級球星。Starting Lineup 曾為 Jose Canseco 推出多個造型,而我手上這一只乃係古巴人1992年轉會德州遊騎兵時推出的。造型身穿德州遊騎兵的藍色隊服,以吊咭吸塑包裝,並附有兩張紀念咭。由於 Jose Canseco 已於2001年從大聯盟退役,而 Kenner 亦已在2000年結業,因此玩具的紀念價值亦相對較高,絕非十元足以反映其價值也!
jycollec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來不愛大熱角色,寧願花多些心思去關心一些偏門冷角。
所以介紹蝙蝠俠,不要期望早早看到小丑、企鵝、謎語人------這些經典歹角遠未到出場時候。是以今次繼上回精心介紹過蝙蝠俠二線歹角群魔之首後,再藉新入購的 Action Figure 向大家介紹蝙蝠俠中的三線歹角殺手蛾(Killer Moth)!
殺手蛾是何許人,在昨天從深水?購入這只 Action Figure 前自己也完全沒概念。直到把玩具買回家,再從網絡上搜尋其資料,才知道牠是怎樣一個有趣角色。
jycollec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會來個續集?原因是我這個「無心肝」竟然在元誕日於書架的暗角又發現了一批MLB遺咭。雖然為數不過20餘張,但質量和價值比上次那一疊不遑多讓。其中有名人堂人馬不在話下,名將如 Frank Thomas、Barry Bonds、Jose Canseco 亦一個不缺,甚至還有一張「A-Rod」的 Rookie 咭。我想這堆咭大概是數年前篩選後被放在一角,最後被遺望過去的......
jycollec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ycollec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毫不違言,近期對美國摔角表演事業的關注遠超從前。在WWE不健康的商業合併壟斷下,不少從前知名的摔角藝人因各種問題失去了已往的表演舞台,只好到較弱勢的加拿大TNA打表演賽,又或者到更小規模的摔角組織獻技。而在這類摔角藝人之中,我們找到了"加拿大吸血鬼"Vampiro"的名字。
Vampiro在墨西哥CMLL開展其摔角表演事業,一直到九十年代末才加盟已是夕陽聯盟的 WCW打比賽。雖然Vampiro一加盟便被受眷顧,安排和WCW台柱魔蠍史汀(Sting)打對臺,後來甚至還被安排與遠渡重洋的日本摔角表演巨匠武滕敬司(The Great Muta)一同獲得 WCW World Tag Team Championship 雙打榮譽,但不幸地在WWE2000年全面收購WCW之際受傷,結果丟了飯碗。
jycollec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大家有看美國漫畫的經驗,都可能對此四本 X-Men 漫畫的東洋畫風有點詫異。不錯!這四本美國漫畫的確出自日本漫畫家之手,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麻宮騎亞(Kia Asamiya)!自九十年代末東風西漸,日美漫華交流日益頻繁,美國漫畫家開始吸收日本漫畫的簡潔畫風,改造美國漫畫一貫硬朗繁鎖的繪畫風格。一時開市場上面出現了一大批仿東洋風格的英雄漫畫,惜普遍徒具虛型。事實上,要在漫畫中表現出正宗東洋味,繪畫者非受正統日本畫技訓練兼長期從事日本漫畫創作不可。因此,不少漫畫企期便興起找日本本土漫畫家合作參與創作的念頭。
麻宮騎亞早年曾獲得授權編繪日本版 Batman 故事,口碑不俗,因此便得到美國業界的賞識,得到與美方合作的機會。不過麻宮並非參與美國漫畫創作的日本第一人。早在九十年代中日本殿堂級插畫巨匠天野喜孝(Yoshitaka Amano)就已經為 DC Comics 編繪過《Sandman:The Dream Hunter》,而且得到擊櫛讚賞。珠玉在前,麻宮騎亞要突圍而出,實在需要有好劇本給他發揮。而 Marvel Comics 的旗艦漫畫 X-Men 大概就是一部合適的試刀之作。2003年初,麻宮正式參與了《The Uncanny X-Men》 #416-#420一共五期的繪畫工作。其中的417至420期,是一個名為〈Dominant Species〉的完整短篇,故事講述大天使 Archangel 、Husk 和 Northstar 等 X-Men 和以 Maximus Lobo 為首的人狼集團之間的紛爭。一如大家從封面上所見,漫畫中的人物都帶有濃重的 Manga 風格,確實為美國讀者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體驗,卻未能得到普遍的認同。不過,理他彼邦讀者如何反應,我著眼的只是它曾經為東西文化交流作出過的貢獻。所以月前 Comic Box 2 以十元一本散貨,眼見缺了第420期,我仍樂意把其餘由麻宮主理的 X-Men 漫畫全部購下,就當作是為美日文化交流作一個存證。
jycollec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從 Top Cow Comics 老闆 Marc Silvestri 創造 The Darkness 第一天起,任誰都知道這個新晉漫畫角色將會走紅。一如 Image Comics 老總 Todd Mcfarlane 當年創造再生俠(Spawn)一樣, Darkness 漫畫都是走黑色英雄加神話魔幻的方程式。主角 Jackie Estacado 一開始便不務正業,是個黑幫殺手,後來體內的遠古 Darkness 遺傳力量覺醒,他才開始其暴力異能人的生涯。在 Top Cow Comics 大量安排 Crossover之下,Darkness曾多次遇上其他漫畫集團的超級英雄,其中 DC系的 Batman 對 Estacado 的人生觀有了改變,甚至令 Darkness 後期棄暗投明,轉而和 Witchblade、Magdalena 聯手除暴安良 。
Darkness這個角色在 Witchblade#10首次出現,其獨立漫畫連載亦在1996年同時見街。由於當年屬話題之作,所以創刊號一見街便被搶購一空。自己當年執輸行頭,可幸此際信和 Comic Box 2 正在攪大清貨,十元一本仲可以執齊 The Darkness 一至四期,可以來個遲來的補購。頭四集由 Marc Silvestri 親自打稿,屬正宗 Darkness畫風,故事交待 Darkness的一些背景故事,第二、三集更有 Darkness 第一死對頭 Angelus 正式登場,對整個 The Darkness 漫畫可謂意義重大。現時, The Darkness 雖於香港依然寂寂無名,但其同名遊戲其實已於前些時登陸 Xbox和 PS 3,知名度與日俱增,相信不久將來香港會有越來越多人認識這位黑暗怪客。
jycollec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意外地抽了一包棒球咭,忽然就興起了整理昔日購入的棒球、美式足球和冰曲咭的念頭。九十年代初是自己抽美國咭的高峰期,上至球星咭,下至漫畫咭,幾乎是無咭不抽。因此,也糊裡糊塗地購入了一定數量的 MLB、NFL和 NHL咭。雖然其數量遠不及 NBA球星咭驚人,但為數亦著實不少。可惜當年本地電視台只集中播足球和籃球賽事,自己亦很少轉台看 ESPN 其他球類運動的轉播,因此即使抽了一堆冷門咭,在無心探究的情況下,最終只會將其棄之暗角,任由時間催殘。而在芸芸冷門咭中,又以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球星咭佔大多數。此實由於日籍投手野茂英雄(Hideo Nomo)當年揚威 MLB 的緣故。遺憾地從來沒有抽中過這位東洋投手,甚至後來鈴木一朗、松井秀喜在美國聲名鵲起,我也再沒有沾手抽過職捧咭。

就此一隔十數載,手上的咭藏也就一直停留在一九九四至九六年幾個收藏年份。直至近來,中華台北的王建民(Wang Chien-Ming)在 MLB開始揚名,又陸續傳來了中國球手加盟美國大聯盟的消息,自己才再度留意彼邦的職棒消息。到而今,從咭箱底把近百張從未整理過的棒球、美式足球和冰曲咭翻出來,再利用維基逐一翻查咭中人的簡歷(此電腦之神效也),去蕪存菁,才發現十年人事幾番新,不少選手都已成了「前球員」,紛紛掛棒去矣。更甚者,年高德劭如 Dennis Eckersley 、Dave Winfield 和 Wade Boggs等人,甚至還被選入了名人堂......望著一大堆致之不顧十多年的藏咭,發黃損邊者有之,崩角皺摺者亦有之,左覓右尋,竟無一完整(Mint)者,心中煞是內疚。常言道良才無以盡其能,乃人主之過。如今看來,這堆咭落在我手上,也實在夠不幸。吾以往之不諫,此刻能做的,只能把咭逐一入到獨立保護袋中,以防它們再進一步受破壞,再將之安放到咭簿之中,當作是亡羊補牢。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放上來供大家「吊唁」一番。
jycollec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覺得 Crossover 的意念十分吸引。不管是文化載體也好,商品意念也好,要從兩個獨立自足的個體找出契合點加以整合、妥協、讓步和溝通,最後達至共融,中間還要保留彼此的獨特性和完整性,實在十分困難。因此這種和合觀念雖早已植根傳統中國的哲學體系,但基於門戶之私,鮮有創作人在文化領域上應用此種概念,更遑論能推而廣之落實到漫畫「小道」之上。反而彼邦的大美國主義者似乎更好此道,在美國漫畫上經上大搞 Crossover,實行「合二姓之好」謀彼此雙贏。今次介紹的就有 Witchblade(港澤:魔法女幹探)和 Tomb Raider 這樣一個破天荒的一期完組合。
其實論到對 Crossover的熱衷,後起之秀 Witchblade 比其前輩 Batman 更濫,Topcow 漫畫公司幾乎每數月就替旗下的漫畫角色(如 Witchblade、Darkness 等)找 Crossover 對象,再推出大量短篇謀利。這次Topcow 就找來從電子遊戲公司買下盜墓者娜拉漫畫版權的 Image 合作,把兩位索女共冶一爐,看看又會得出何種化學作用。這本一期完漫畫講述女幹探 Sara Pezzini(Witchblade)接到盜墓者娜拉(Lara Croft)的求助,加入了一宗古埃及貓神像的搶奪行動。行動中貓痴女歹徒以神像呼喚出狠辣肆殺的古埃及女神 Bastet,而 Sara 則變身Witchblade 與娜拉合力把 Bastet 重新封印到貓神像之中。最後一場混戰又是邪不能勝正,完事後兩位女角便到泳池邊暢泳談心,故事亦就此終結。就故事而言,這部一期完作品仍難避免劇情薄弱的弊病,但就畫功而言,Michael Turner、Joe Weems 和 Jonathan D. Smith 的組合還是後能給人信心的。
jycollec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會記得無線電視台曾經播過一套美國卡通叫銀鷹俠隊(Silver Hawks)?我想大概沒有幾個。若然當年自己不是從海壩街的玩具店買了一只造型玩具,我可能也記不起有過這麼一套陳年卡通。 亳不諱言這僅屬於小眾集體回憶, 而小眾之中鍾情於集集被打散小嘍囉腳色者又僅屬惟惟少數。興幸自己從來是那惟惟少數,不用跟大伙兒炒作大課題拾人牙慧舔碟子------這是天生的拗性子,改不掉學不來,於是便在這裏談起齒輪魔(Buzz-Saw)來。
其實這傢伙官方標準譯名是否唸「齒輪魔」已無從稽考,攪不好可能又是小弟幼年杜撰。不過姑勿論齒輪魔名字由來,其「貨齡」之長可是童叟無欺。銀鷹俠隊於1986年在美國開始放映,1987年由現已被孩之寶(Hasbro)收購的大玩具產商 Kenner生產了第一代的 Action Figure,其中就包括了齒輪魔。還記得當年常和弟弟在加中收看銀鷹俠隊卡通,一次與母親到荃灣閒逛,在現已結業的星星玩具店看到一串銀鷹俠隊的人物造型被人用尼龍繩吊在舖面,於是又央母親買玩具。
jycollec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幾次問父親小時候在印尼聽過甚麼有趣的神話或民間動物故事,他都說已無甚印象,只道不少寓言都提及鼠鹿(大概是九龍公園大鳥籠內那幾隻小動物),說牠聰明云云......於是一度懷疑熱帶原始島國除了巫蠱一類迷信宗教儀式外,就沒有甚麼有趣的神話故事。直至惡魔召喚錄第六集造型見街,才從中發掘了一段印尼本邦的有趣神話------不過神話並不流傳於印度尼西亞主島群,而是聯邦中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峇里島(Bali)。無怪乎父親沒有聽過這段神話故事。
神話的主角是一隻出沒於峇里島的怪獸,土民喚牠作巴隆(Barong),也就是惡魔召喚錄第六集造型中的同名怪物。這隻獅子型的怪獸本來以人為食糧,不過後來受到島民奉養,成為了峇里島代表正義祥善的光明守護神、森林之王,與代表黑暗的惡女巫蘭達(Rangda)抗爭,直至一方倒下,又再捲土重來,永恆循環不息。這個善惡互相制衡的觀念大概與印度教不無關係,而獅子、森林之王的形象則來源於島民對動物的原始崇拜。這種獨特的混合宗教,被稱為峇里印度教,乃峇里本島的獨有宗教,十分有人文研究價值。
jycollec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Crossover漫畫情有獨鍾,今次輪到這本 Predator versus Magnus Robot Fighter #1-2。書本一星期前從 Comic Box 2購入,已經是十多年前的出品。故事講述 Valiant Comics宇宙中的偵察小隊在某次殲滅鐵血戰士(Predator)狩獵群時,偷取了屬於其中一名鐵血戰士的戰利品頭盔。該名鐵血戰士在殲滅行動中大難不死,尾隨偵察小隊來到 Magnus居住的都市,要報盜盔之仇。Magnus的妻子此時卻意外得到賊贓頭盔,因此隨後便觸發了 Predator與 Magnus之間的正面交鋒。最後一輪打鬥,結局當然是邪不能勝正,英雄 Magnus打倒了 Predator,成為這次狩獵追逐戰的勝利者。
論故事,如此這般一場人獸對決可謂傳峔嚆z,論畫功也謹屬平平,可取之處大概只在於「冷門」二字。冷門之處有二:首先冷在出版社。Predator版權持有者 Dark Horse Comics 和 Magnus Robot Fighter 所屬出版公司 Valiant Comics 都屬於美國二線出版集團。Valiant Comics甚至在千禧年前就已淡出漫畫市場;其次則冷在人物。鐵血戰士的電影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不能說戰鬥獸是冷門人物,但其對手 Magnus Robot Fighter在知名度上則遠遜於 Predator,就算在 Valiant 漫畫宇宙中,這位一身土氣羅馬鬥士裝的英雄人氣比起 X-O Manower、Solar、Bloodshot、Rai和 Turok等當家角色還差一大截。真不知當年 Valiant 的編輯為何會有此膽量識見,以此二打六與 Dark Horse Comics Crossover!如此這般一套冷作品,難怪1992年的古董絕版書籍,放了十五個寒暑,一套上、下集兩本還不過三十元。如非有我這個有心人將之打包回家,此套漫畫真不知要在店架上待至何年何月矣!
jycollec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